#天下專欄 全民玩股,後果誰擔?
我第一次創業是在 1999 年,適逢達康 (.com) 泡沫的全盛時期。
還記得那時全球對網路公司的前景一片看好,媒體成天追捧,上市達康公司股價不斷創新高,E*Trade 等雨後春筍般的網路原生券商,把交易變得更即時、手續費更低、更刺激,吸引大量散戶進場下注。
在台灣,1999 年 12 月的《天下雜誌》也描述了這個「全民運動」,當時就有四十萬人在網路開戶,光寶來一家的年線上交易額,就突破 2,000 億台幣。[1]
公開市場的火熱,對新創估值造成推升效果,許多優秀年輕人棄學業、就業而創業,大企業、創投爭相投資,不少新創成立不到一年就成功登陸納斯達克,造就許多新億萬富翁,又激發更多創業、投資與股價的水漲船高。
食髓知味的市場參與者,對更快、更多報酬的追求,終究養出了一頭專為他們設計的金融畸獸。當股市 2000 年中開始崩潰,不僅讓許多散戶血本無歸、家庭破碎,全球經濟也跟陷入蕭條。
類似的社會運動,事隔 20 年,正在捲土重來。
今年以來,台股新開戶超過 50 萬,不只大盤創歷史新高、交易金額也破 13 年紀錄,背後最主要的動能就是散戶。他們不只進駐台股,也看上國外股市,專門用來交易國際市場的複委託開戶今年成長 21 萬戶,交易金額較去年多出六成。
美國也不遑多讓,E*Trade 光是三月就收到超過 26 萬新戶,是去年同期的 10 倍。Robinhood 客人在 S&P500 股票持有的總部位數,今年以來更是成長了三倍多,達到 1,440 萬。
因此,台、美媒體都同時用「全民買股」來形容這個現象。螞蟻雄兵除了讓尖牙 (FAANG)、台積電、聯發科持續突破新高,也讓 Tesla、生技公司等出現上沖下洗的妖股現象。
與此同時,Robinhood 等新興券商,早就開始用精巧的商業模式收割這批新韭菜。紐約時報分析,透過遊戲化界面、擴大買賣價差,他們從單位顧客資產上「榨」出的平均營收,是同業的 10 倍以上。相信這個「創新」,很快也會傳遍全球。[2]
我們都知道這齣戲的終局,但即便是最聰明的市場參與者,此刻還是會忍不住想在音樂停下前,抽幾口煙屁股再走。無論如何,只希望這次,看不見的手,手下留情。
[1] https://www.cw.com.tw/article/5036347
[2] https://www.nytimes.com/2020/07/08/technology/robinhood-risky-trading.html
[3] 天下專欄版本 https://www.cw.com.tw/article/5101484